745484e11ce912f7b7f169e8224e146.png
 a267c29b0f5b8d2886e3d450f98f469.jpg
logo
上海市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Shanghai Xuhui No.1 Central Primary School
封面图
首页 > 学校信息公开 > 学校业务 > 教学科研 > 科研动态
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初探
作者(来源):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徐新晖 发布时间:2011-10-19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创新能力来源于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在科技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方法,并渗透到每一个活动环节之中。开展科技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启蒙,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科技活动中,必须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科技活动不但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技能、学习科技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乐土。1、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2、在科技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A、在科技活动中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B、在科技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C、在科技活动中确立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

发展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是当今教育的目标所在,培养创新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突出的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创新素质的摇篮。只有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创新,提升创新素质。 

关键词:科技活动、创新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创新能力来源于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在科技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创新的方法,并渗透到每一个活动环节之中。开展科技活动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启蒙,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科技活动中,必须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

  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最佳切入点。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观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基础、是物质准备,在校内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我校每年的科技月活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之一,围绕学校的航天特色,结合最新的航天热点:神五、神六先后飞入太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升空……抓住这些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如航天创意绘画,航天创意制作,航天专题小报,航天作文演讲……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航天知识,培养了热爱科学,主动探究,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激发了学生探究太空宇宙的兴趣,

增长了航天知识,培养了热爱科学,主动探究,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二、在科技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人才应当具有三个方面的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者密切相关,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

1.在科技活动中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科技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课本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如走访航天专家李必光、科学家程不时,航天功臣秦裕容,进行专题访谈,近距离的了解航天人,从而了解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习了解科学家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例如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抓住神舟六号返回舱在上海科技馆展出的契机,安排学生参观“神六”实物展。观看了神舟六号返回舱、聂海胜和费俊龙穿过的航天服、降落伞、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用的仪器、设备及太空食品等珍贵的实物后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体会中国人的伟大智慧与创新精神。

又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特别邀请了老校长、离休干部韩慧如的女儿——中国航天二等功臣秦裕容老师来我校为全体师生作《航天的成就与梦想》的报告,以此将学生们的视野引向到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开阔学生们的眼界,老师就航天人敬业、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学生们作了进一步交流,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们了解到,航天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非常乐于接受批评和挑刺,将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周全,才保证了火箭发射的万无一失。报告让学生们开拓了眼界,了解了我国航天发展的一些概况,体会中国人在进入太空之路中的艰辛,激发学生不断创新和进取的意识。

有如在科技界活动中学校聘请航天专家、徐汇科普导师李必光为航天科技的校外辅导员,利用校会课为全体师生作航天科普讲座。好学的孩子们通过与李必光爷爷进行对话、互动,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航天知识,更体会到了航天人对工作的执著。

此外还组织学生观看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录像,通过实景录像和电脑演示使学生们了解了载人飞船及火箭所需的技术和飞行原理、神舟系列飞船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

在这一系列的科技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中国航天美好的发展前景、航天人的开拓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提升了学生对航天知识的渴求,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好奇心、探究的冲动。

2.在科技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三者之间,创造想象能力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的具体化则体现为创造性地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

人类右脑的形象思维积极地影响着左脑的抽象思维,启发左脑可以使思维具有创造性,从而发展为创造性思维。在活动中,科技活动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象、灵活独特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和由之激发的浓厚兴趣又会起到巨大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创造意识,推动创造思维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我在校的科技节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航天创意制作,学生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人人动手,收集饮料瓶、保鲜膜的纸卷芯、卷筒纸纸芯、空药瓶等生活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制作航天器和梦幻的太空城。现在学校大厅的陈列橱窗里就摆满了学生们用废旧材料做成的火箭和卫星的模型,与教学大楼大厅中冲天而上的大火箭,他已成为我校校园中一道美丽而又独特的风景。

又如航天创意画的创作,要求学生在了解了人类在太空生活的情况以及地球的现状,开展合理的想象,大胆尝试,发挥自己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又用手中的画笔,展示了自己对太空的一个个梦想。用稚嫩、单纯、富于幻想的童心,在画纸上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太空蓝图,令人神往。

太空生活令人向往,学生们都想成为太空使者去探访一番?太空之旅能否成为实现?学生根据学校图书馆推荐的航天科技书目,开展阅读活动,通过征文抒发自己对航天的真情实感,写出了自己对太空的梦想,对神奇宇宙的进行探访的渴求,对太空家园的美好向往。

活动中学生们对太空有了更多地了解,为了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告诉更多的人,将自己的知识与大家共享。学生们根据活动主题,将自己在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网络、翻阅书籍、杂志了解的信息,以及自己在活动中的体会,进行汇编与整理,自己当编辑制作航天小报。最后为了能更好的进行展示,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筛选和排版,还将一份份航天科技小报,制作成了精美的展板,在校园中展示交流。各年级的航天活动积极分子也当起了小评委,给满意的展板贴上了一颗颗闪亮的五角星。别看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小,但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也完成了精美的航天展板,令人刮目相看。

在科技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活动中感悟,在互动中收获。学生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动手动脑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3.在科技活动中确立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它对“创新”结果的最终实现起着重要影响。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毕竟是粗糙的、不完美的,好多是属一般性的题材制作。即使有的题材较好,但做工不精巧或不能体现其科学性。我们开展活动,主要是通过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因而不能为了选优,轻易放弃一般作品,而应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开发的机会。所以我在每次征集小制作、小发明的作品中,除了细致观察,分类选择外,重点放在对每件作品的辅导和指点上,引导学生去粗求精,使作品重放光彩。其实,异想天开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奇妙的,对科学技术是充满幻想的。他们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和所完成的作品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在科技活动中学生也获得了成功感、满足感。成功,哪怕是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成功,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由此找到了自信,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产生了参加活动的愿望,敢于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知道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成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人格的培养需要指导教师耐心细致,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励,在科技活动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

通过演讲、设计、制作、绘画、征文等形式多样的科普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勇于创新的能力。在科技活动中,为所有的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能的平台,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彼此交流,共同分享,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体现了主体性德育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科技活动可以不断发展“创新”人格,“创新”人格的形成又积极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科技活动中同时得到了培养,最终共同表现为“创新”素质。

总之,发展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是当今教育的目标所在,培养创新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突出的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摇篮。只有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创新,提升创新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顾志跃     《科学教育概论》        科学出版社             1999

常初芳     《国际科学教育进展》    科学出版社             1999

许凤琴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

《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

马素卿 柴雨亭 等主编《创新之源--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活动方案精选》

科学出版社          20014

罗纳德    《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译丛》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