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484e11ce912f7b7f169e8224e146.png
 a267c29b0f5b8d2886e3d450f98f469.jpg
logo
上海市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Shanghai Xuhui No.1 Central Primary School
封面图
首页 > 行为规范展示 > 示范辐射 > 品牌特色
构建“三多”课程,打造活力校园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7-05-26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演绎知识,润泽人生”校本课程方案综述 

在上海的中心城区、徐汇区北端的复兴中路上有一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它就是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1912年,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打破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民众要求“创办国人自己的学校”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王景庐等一批爱国志士在当时的辣斐德路上(即现在的复兴中路1197号)创办了一所早期公立学校,由前教育家杨月如先生赐名为“上海市立比德初等小学校”。“比德”两字,近取当时比邻的“德文学堂”(意在对比德文,超越德文);远含孔子儒家思想“君子比德于玉”的深邃意境,体现了君子明德,不求一时之炫耀,潜心于积极求索的育人理念。

新民主革命时期,比德小学又成为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战斗堡垒。从1945年至1949年解放,比德小学教师中从事地下斗争的中共党员先后有八人之多。学校解放后的第一位校长向顷就是当时“上海市维护教师权利联合会”的党组书记,而第二位校长韩慧如更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白原型秦鸿钧烈士的遗孀。她曾经代表中国出席了1957年波兰华沙第二届世界教师代表大会。因此,解放后,在这块的红色土地上,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也成为了学校的特色教育,为学校的发展写下了光荣的篇章。

如今,岁月沧桑,弹指挥间,从早期的市立公办小学到如今的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学校虽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几经变迁,但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倡导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办学精神却历久弥新。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中心小学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迈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以课程改革引领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比德于玉”的育人理念,一中心人正在积极探索和构建既符合教育规律和课改要求,又能体现本校办学宗旨和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逐步构建了以“演绎知识,润泽人生”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校本课程体系。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构建和完善校本课程框架,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多彩,评价多元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展现学习的成果,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发展学生的特长,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和积淀,启迪智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定位: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发挥学校课程建设的主导作用,以多样多彩多元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全方位、开放性课程体系,打造活力校园。

二、课程原则: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校本课程要立足于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3、校本课程要体现多样性。

校本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个体间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不同,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质,实现“多元智能”的有效开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使学校课程体系更具个性化。

4、校本课程要体现可行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有教师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还必须有教学设备、设施的保证和支持。因此,学校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凸现学校自身特色。

三、课程实施:

1、突破课程形式,完善精品课程,满足学生需求。

根据市教委颁布的课程标准,目前小学课程共分三大类:基础性课程、探究性型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作为学校,应积极思考如何处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三者之间的关尝试,运用大课程的理念,构建校本课程结构(见图1),改变教育活动的独立性,突破课程形式,发挥三大类课程的整合优势,使学生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促进全面的发展。比如我校的语文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为了倡导“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学习理念,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形成了“课本剧编演”这一语文校本拓展课程,通过让师生共同参与编演“课本剧”,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业学科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更打通了学生学习的课内外通道,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落实了学科德育,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家校合力。   

另外,学校还应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通过选择并设置某些课程来创建和形成本校的文化特色,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乐队一直是我校的传统一校一品项目,为了进一步创建一中心高雅、文明、礼仪的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的艺术特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我校开发了以“演绎知识,润泽素养”为主题的艺术拓展课,在一年级开始进行民族乐器普及班的教学。于是,每周开设的民乐拓展课吸引了一批对民族乐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为此,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添置二胡、小阮、琵琶、扬琴和古筝、打击乐等乐器,特设了多间民乐专用教室供民乐普及班教学和民乐队的排练,还特聘请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作为专业老师进行授课,不仅满足了家长学生的不同需求,更为学校民乐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形成了独有的学校艺术特色。

 
图一:校本课程框架:

2、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图2:一中心小学校本课程一览表

 

 

年 级

主 题

一年级

“小荷才露尖尖角”入学教育课程 

二年级

“星星火炬引我向前进”入队教育课程

三年级

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四年级

“星星之火永不灭,革命精神代代传”校本课程

五年级

“告别母校,放飞理想”毕业教育

语文综合活动课程(课本剧)

数学思维训练课程

礼仪英语(区本推进课程)

校园文化课程系列: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学术节

兴趣小组选修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体育类

橄榄球课程

区本游泳课程

艺术类

一校一品民乐课程

科技类

航天科技课程(比德杯航天科技绘画杯赛)

 

2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层学校,一定要善于利用整合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挖掘丰富的课程内容,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学校解放后第二任老校长韩慧如同志在解放前曾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她的丈夫是我党杰出的地下谍报员秦鸿钧烈士。解放后,她作为一中心小学校长,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气节,带领着全校师生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创业,形成了一中心小学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特色,成为了一中心小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我校就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精心设计了“星星之火永不灭,革命精神代代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韩慧如回忆录——《真正的共产党人》,观看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参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等专题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老校长韩慧如的生平和学校这一段光荣的历史,很好地传承了和凸现了学校这一教育特色。

当然,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育人,培养学习型人才,因此,学校在开发和设置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以丰富多样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校在保证高质量开齐开足市教委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积极整合区本课程,大力开发校本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初步形成了“尚德篇”、“益智篇”、“修身篇”这三类校本课程(见图2),以全方位、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3、创新多元互动,注重过程评价,强化育人功能。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方向及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由于校本课程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不断改进的生成过程,因此,我们认为课程评价应贯穿于课程构建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要深刻领会校本课程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课程建设。特别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团队合作,共生智慧”的研究模式,重视课程实施方案的跟进调整和不断完善,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保护和激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而对于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评价,我们更努力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补充,家长参与的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调查、评价表格、活动竞赛、成果展示等活泼多样的评价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让学生从中感受课程学习的乐趣,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和进步成长的喜悦,营造家校互动的良好氛围。

四、课程管理:

1、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建设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因此,我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2、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

我校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专题培训,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强课程研究,强化科研意识,使课程建设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

3、强化校本课程过程管理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和教导处平时重视整合协调好场地的使用,加强对课表的安排,定期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听课座谈等,以便教师及时做出合理调整与改进。

五、实施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明确职责,让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意义。做好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估工作,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3、努力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机制。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园环境改造与建设,建设好学校网站和校本课程主页,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