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名称 |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 |||||
项目名称 |
低年级数学学习日常表现性评价元素及评价方式的研究;中高年级阶段性检测内容的设计及评价目标指向的研究。 |
项目所属学科 |
数 学 | |||
项目 负责人 |
姓名 |
何卫东 |
年龄 |
47 |
教龄 |
26 |
学历 |
大专 |
职称 |
小高 |
职务 |
教师 | |
通讯 地址 |
徐汇区嘉善路5号 |
联系 电话 |
64718348 | |||
项目子课题 |
子课题1名称 |
基于表现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的学习实践研讨; |
第一年 | |||
子课题2名称 |
系列化评价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
第二年 | ||||
子课题3名称 |
分层、分段式评价方式及目标指向性培养研究; |
第三年 | ||||
项目实施总体目标 |
加强数学教研组建设,以有效练习设计为切入口,夯实研究过程,实现“有效课堂、有效作业”,促进教师学习、教研、教学方式的转变,建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教研文化”。聚精会神抓教学,规范教学环节。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相结合,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懂得何为有效教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与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紧密结合。通过研究,教师尝试各种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组织方式,并通过效果评估、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从而让教师掌握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方式的研究与目标指向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多维、多元化地评价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 |||||
项目实施背景 |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以《研究练习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校本课程培训为契机,是尤为必要的,也是进一步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本项目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提升又反作用于教学的有效性,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到发展的契机、突破瓶颈的金钥匙。 以数学教研组建设为平台,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加强教材分析、备课研讨、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特别是对“评价”进行精心研究与探索,营造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助氛围。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与展示活动,推广可行性的成果。 鉴于以上的认识,数学教研组拟定从本学期起对全体数学老师进行“各年级阶段性检测内容以及课后分层练习的设计及评价目标指向研究”。在学校“打造精品课堂,关注教师成长”的办学理念下,从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做起,以教学五环节作为工作的抓手,研究“有效教学”,将有效教学从环节落实到细节,梳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
项目实施进度 |
起始时间2014年3月结束时间2016年3月,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3月—2014年12月 1、研读与自学:针对数学《新课程标准》、区《教学规范从这里起步》和市“绿色指标”评价的研读,教师根据预习导读题目,自由安排时间和备课组集中学习相结合进行阅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理论学习: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3、教师团队研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第二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2月 1、收集整理:通过“精选”——习题选择、“精编”——重新组合和创编例题、“精练”——习题练习,发现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及时分析、梳理,教师编写错题集等 活动,形成评价指导目标系列化; 2、修改撰写:校本课程、校本练习附议评价目标指导,使之更具有层次性、系统性; 第三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1、具体实践: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开展“比德杯”教学评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和设计理念,开展与此相关的公开课活动;观摩各类公开课,撰写教学反思; 2、研修支持:通过听课、同课异构、多轮磨课、课堂观察,教学论坛等多种方式,共同研究教学有效性问题,探讨提高评价有效性的策略; 3、通过市主题论坛、区同步教学平台,发新帖讨论和上传校的优质课; 4、撰写案例: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实践,探寻教学规律。 | |||||
子课题1具体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进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预期研究成果等)。 | ||||||
|
研究目标:加强数学教研组建设,以有效练习设计为切入口,夯实研究过程,实现“有效课堂、有效作业”,促进教师学习、教研、教学方式的转变,建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教研文化”。让教师懂得何为有效教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与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紧密结合。通过研究,教师尝试各种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组织方式,并通过效果评估、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从而让教师掌握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研究内容:我们数学组早已形成了以团队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的良好风气,在倡导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数学组的老师,也采取了同年级的老师共研一本教材,共写一本教案,共享一切资源的策略,促使大家在更短时间内提高得更快,效率更高。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切实推行资源共享、打造数学特色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能力。以个人收集、学习,集体交流、反思的形式,通过摘录反思、课后反思、实践研究等活动,不断扩大教师学习的受益面,不断地用新理念、新方法去深入课堂教学,使教师们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学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使教研和科研一体化,并对照课题研究反思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课题开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活动。 研究方法: 1、专家指导:专家讲座、专家观课、研课以及专家深入指导活动。 2、小组交流:通过教师相互交流倾听,使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3、具体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和设计理念,开展公开课活动;观摩各类公开课,撰写教学反思;编写校本课程、校本练习。 4、撰写案例: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实践,探寻教学规律。 5、身边榜样:区、校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6、网络交流:通过市主题论坛、区同步教学平台,发新帖上传优质课。 7、研修支持:通过听课、同课异构、多轮磨课、课堂观察,教学论坛等多种方式,共同研究教学有效性问题,探讨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课改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继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总结。切实做好教学五环节,要精心备课,扩大学生课堂实践的空间,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整体结构的设计,注重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使学习过程成为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切实发挥我校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专业引领作用,并通过骨干教师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展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校本教研氛围,以“比德杯”教学研讨推动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在自己主备的单元中挑选一个内容,面向全体成员或以上组织一次公开教学活动,全组成员必须全程参与备课、听课、评课活动,执教老师课后进行说课,听课老师人人参与评课,再进行反思。使主题式教研活动形成系列化。每次活动必须要有主题,有教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及理念、作业布置)有教学反思及重构。坚持开展每月一次大组教研活动和每周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做到主题明确,人人参与,研讨氛围浓厚,认真记录,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二)深度研究练习设计,充分体现教学有效性:(撰写校本拓展课程;使用、完善校本练习册。) 以往存在的问题:教师埋头于自己的日常工作,疏于系统梳理各年段的知识点,往往是大量地、重复机械地劳动,但教学实效并不理想;课外练习泛滥成灾,各类参考书层出不穷,难以选择;以往教师中较好的备课、练习题只在小范围之内做交流,简单照搬较多,思考整理较少,导致不能很好的互补与整合;由于老师布置的练习缺乏层次性、针对性,使得课后练习只有量的体现,缺乏质的提升。 主要的改进策略:教师将整册教材的课后练习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相关能力发展点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各年级段教材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指导性的分层练习,并梳理典型例题的解答方法,配以相关练习,做到“练重点”、“练关键”通过少而精的练习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1、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三级题库,既“基础题”、“技能训练题”、“拓展题”、“开放题”,编织成实用、高效的题库网,形成学校校本教材。初步完善《一中心小学数学拓展校本课程》,结合生活数学的应用与拓展,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丰富我校数学教学资源。 2、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练习的有效性,通过“精选”——习题选择、“精编”——重新组合和创编例题、“精练”——习题练习,让学生练有所得,练有所悟。发现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及时分析、梳理,教师编写错题集。使之更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教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收集、修改、完善、更新,编写完善《一中心小学数学校本练习ABC》,争取在今年将校本习题正式修订成册。 (三)结果的呈现形式: 通过学习与研讨,全员参与,以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网上论坛、专家解读等方式,以预习导读为引领,重在自己的啃读、领悟和实践。总之,我们将不懈以新课改理念为核心,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关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与时俱进,敢于争先,创新工作。切实完成小学数学教案、课件、试题、教学案例、课题研究资料、科研论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学科基地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力求使校本培训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引导下去的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