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484e11ce912f7b7f169e8224e146.png
 a267c29b0f5b8d2886e3d450f98f469.jpg
logo
上海市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Shanghai Xuhui No.1 Central Primary School
封面图
首页 > 教学活动 > 数学 > 计划小结
2008学年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作者(来源):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发布时间:2010-01-26

精诚合作  共生智慧  打造团队品质

      20072008学年是不同寻常的两年,我们数学教研组在平凡的岗位上又不同寻常地走过了两年,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中磨练着,也成长着。

一、团队构建情况

团队基本情况:

现有数学教师9名,平均年龄33岁,其中7人小学高级职称,8人本科学历以上,1人研究生,其中1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多位教师是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的多面手,如黄蕾、江寒香老师担任了数学、英语教学双项教学工作,邵红老师教学、行政双肩挑,朱嬿玮老师,担任年级组长工作,江寒香老师还负责学校的科研工作。数学组成员个个是学校的骨干,整个数学组是学校的示范教研组,为其它组室做出了榜样。

团队理念:一人好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关键词:“小团队,大智慧,齐心力,共前行”,

数学大组在黄建平校长的深入领导下,大组长何卫东老师的精心积极组织下……。

例子:如一个组员开课,大家会共同开动脑筋,分工合作,有的老师主动承担上网查阅资料,有的老师主动承担媒体制作,有的积极动脑帮助参与教学设计,还有的默默承担后勤服务工作,打印板书,准备教具钻研。经常可以看到9个人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是整个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教研组建设目标

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打造和谐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研组建设特色

1、以问题诊断解决为抓手,探索教研活动新模式,形成教研活动特色。

教研活动新模式:聚焦课堂,查找问题,共同突破,积极跟进

有效做法(一道公式):专家引领+个人钻研+集体智慧=共同提高

每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努力构建教研修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研修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就感,逐步转化为自发、自觉的合作行为,提升教研文化品位。我们改变以往一人讲,大家听的传统教学研修模式,由组长带头或组内骨干教师带头,阶段性地组织教师开展聚焦课堂,查找问题等各种专题教学研修活动,积极为教师搭建平等对话、交流研讨的平台,引导教师定期总结交流,回味反思,寻找教学的薄弱点,确定研讨主题,共同寻找教学策略,相互借鉴启发,共同提高分享。

例子:应用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难点,组内老师都反映往往自己说得很多,但学生就是缺乏应用题解题思路,于是教研组就决定开展“应用题教学研究专题”,我们的做法是:实践---反思---再实践----形成一般的教学模式。各年级确定研究主题后,每位老师呈现一堂研讨课,在研讨课中围绕讲方法、说数量关系、教学生思维方法层层递进。每个老师上课内容各不相同,但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这一目标贯穿在一到五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这样的研讨方式,关注了学生思维生成点,改变了教师思维方式,老师从着眼于本年级应用题教学到从整体上把握了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通过一系列研讨,教研组梳理出应用题系统教学思路:低年级应用题教学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思考解决问题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中年级应用题教学让学生根据问题借助线段图、树状算图理清数量关系;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培养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判断各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

2、以有效训练为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教学特色。

1)开展有效练习课堂研究

例子:以往我们只注重新授课,而忽视练习跟进课。如去年2月学校特别邀请了市、区相关教研员来校,开展了一次生动而有效的数学大组研讨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对三年级教材时间、路程、速度这一单元的教学研讨,强化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意识,提升教师进行有效练习设计的能力,通过对两节实践课的备课、上课、说课、反思、研讨等一系列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为了达到研讨目标,数学教研组早在寒假就开始围绕《谁跑得快》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共同研讨,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教研组一改平时只关注新授课研究的模式,采用了一位教师上新授课,另一位教师上跟进练习课的方式进行。通过有层次、有趣味和富有开放性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知识得以了巩固和拓展,充分体现了精讲,精选,精编的具体要求,满足了三类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2)汇编学生错题录

   学生的错题是我们进行教学最有效资源,从学生错题中,教师可提炼出许多宝贵的信息:有的学生概念混乱,有的学生计算方法未掌握,有的学生应用题数量关系未理清……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制定有效措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研组老师指导学生把最典型错题进行汇编,同时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知识点。教研组老师们还非常重视每一次学生考查后的质量分析,从每一份试卷入手分析、思考、归纳、反思,找出学生共性问题,进行深度会谈,探讨改进措施,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

3)建立校级习题库

数学组老师以教研组为平台,确立“汇编题库 提高练习有效性”为研究的课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分析,汇编,充实题库,对于学生在练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教师应肯定、鼓励,保护学生发散性思维,并将这一类习题应编入开放题中。题库的建设摒弃“题海战术”,通过“精选”——习题选择、“精编”——重新组合和创编例题、“精练”——习题练习,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让学生练有所得,练有所悟。

3、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学生培养特色。

我们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体现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因此,我校数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及身边的教育资源,开设了有特色的《让数学走进生活》拓展课科目,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

 近两年,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中高年级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的老师主动牺牲休息时间,每周为学生上一次思维训练课。兴趣小组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老师们自编校本教材,这对老师们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全体数学老师群策群力,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整合,精选习题,我们的行为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称赞。1230拿到了“中环杯”优秀组织奖,我校的学生共有近二十人获得了二、三等奖的等次。

四、工作实绩

我们数学教研组目前承担着王局长主课题下的区域性子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训练的策略研究》,同时也是我们基地建设的引领项目课题。而去年,江寒香老师参加的百题工程《小学数学学习中“做中学”的实践和探索》已经顺利结题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多位老师已经发表了多篇教学文章,其中,江寒香老师的案例、论文等分别在《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设计》、《少年日报》、《徐汇区小学拓展型课程阶段成果选编》等杂志上发表;朱承怡老师的教学论文在《徐汇教育》杂志上发表;还有多位老师也在数学网站上发表了教学论文。

两年来,组内几乎每位教师都进行过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展示课。共有区级开课5节,区级以上实践课8节,校级展示课(比德杯)18节,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设基地”校际之间交流课4节如:

朱嬿玮老师:区级公开课《进位加法》  2008.11

刘铮铮老师:区公开课《角的度量》  2008.11

黄蕾老师:  区党员展示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数学基地活动《大卖场中的数学》  2009.10

朱承怡老师:实践课《谁跑得快第一课时》,市、区教研员听课  2009.3

区公开课《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   2009.3

数学基地活动《复合应用题》   2009.10

江寒香老师:实践课《谁跑得快第二课时》,市、区教研员听课;2009.3

区公开课《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  2009.3

区青教评比参赛课《几分之一》      2009.4

骏马奖评比《几分之一》、《可能性大小》     2009.4

上海市小学现场教学展示实践课《周长与面积》    2009.5

  琳老师:区青教评比参赛课《可能性大小》      2009.4

五、后续思考

1、我们学校近两年全面铺开新教材,由于新教材本身并不完善,每年都进行微观调整,再加上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缺乏对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整体研读、整体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多学习,多思考,积累教学中或成功、或失败的课例,进行反思,促使自己从“传递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

2、小学数学学科建设基地为我们创建了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互访的机会,我们教研组汲取各学校的成功经验,练好内功,逐步形成我们自有的特色。但是,区域性的辐射教研组做得远远不够,这也是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争取有所突破。

资源共享:

经过几个学期的不懈努力,我们集众人智慧,目前我们已经形成教学教案、系列课件和校本习题的初步整理工作。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我们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同时规范档案资料管理,逐步实现学校档案资料管理有序、全面,本学期学校建成了“数学教学资料库”,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