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 - 内容 -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教育信息网 图片飘窗效果

 1584751555173875.jpg 

 222.png

 

 

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


作者(来源):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刘琤琤    发布时间:2011-09-23

2008年,我们数学大组设立了一个课题——基于问题诊断和解决的模块化教研活动的设计和开展研究,探索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模式。在研讨中,我们教研组每位老师都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理论研修或困惑,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觉得以往开展的一些教研活动有些是孤立的、流于形式的,听课、评课有时比较被动,教学反思流于应付,教师工作处于“单打独奏”状态,教师间无法形成比较好的互动交流的教研氛围,久而久之教师水平有降无升,课堂教学效果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召唤一种感受到作用和实惠的富有生机的教研机制。

其实,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并不是一、二节课所能完成的,它应该是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包括前期准备、备课说课上课、集体研讨、反思总结等。教研活动最终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效提高教学成绩,提升教育质量。于是,在认真学习了新课改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集中集体智慧逐步达成了共识:建立并尝试教师间真诚交流、反思总结、专业引领于一体的,将理论学习、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反思贯穿在一起的教研活动——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常态课,促使每一位教师跟自己对比都有进步,面向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连环跟进”教研活动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1、教师提出问题,集体筛选问题,确定教研主题;

2、明确活动的研究目标及确定上课内容与上课教师;

3、教师备课、说课;

4、第一轮实践课及课后集体评课研讨;

5、第二轮实践课及课后集体评课研讨;

6、实践课展示及反思总结。

这种教研活动模式的原理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关系,与“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这种简单的教研形式相比,“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确实可以使大家讨论出来的一些想法得到进一步验证。在反复的实践、思索和讨论中,教学思想越来越清晰,教学设计越来越合理,课堂教学效果也越来越有效。

20099月我们数学大组以应用题教学为主题,进行了一次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

在第一周的教研活动上,教师都各自提出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应用题教学中问题比较多。因而确定应用题教学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第二周,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初步理清了应用题教学模式,从而让我们教师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也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有统一的发展方向,使1~5年级教学具有连贯性。同时确定了三年级的老师执教了“大卖场中的乘法”——两步计算应用题,四年级的老师执教了“节约用水”——复合应用题的归一问题。

在第三周的活动上,先由师和朱老师在组内说课,其老师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两位老师一起修改教案。

随后,两位老师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其他老师围绕“教学目标意识”进行听课,听课的时候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具体角度,比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学习效果、学习流程、提问、课堂练习、教师点评等等;课后,听课老师分别从自己负责观课的角度进行细致深入地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大家畅所欲言,开诚布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则一次头脑风暴。接着进行第二次试教及集体评课研讨。

最后,师和朱老师的两节课得到了教研员的好评。课后,各位教师又进行了一次研讨,并总结得出了小学应用题教学模式——低年级要让学生学会从问题出发,找相应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从而解决问题;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从问题出发、从条件出发、或者条件、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可辅助一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画线段图、画树状算图等等。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上课老师经历了连续的有强度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胆量、教学视野等的磨炼,是在其他活动中得不到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修改、实践、再修改、再实践、再讨论的过程充分保证了教研活动的连贯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是通过课堂实践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研究问题,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实践,最终达到教研活动的目的。这种教研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和实践的作用,让教师在反思中反复多次地改进教学,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下学会由模仿到探究、由反思到重构,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通过这种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通过探讨一系列重点课题,集中群体智慧、智力资源共享,营造和烘托浓厚的学习风气、教研风气和学术氛围,扎实落实教学常规,尽快提升教师素质,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为学校持续强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