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内容,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安全成长。小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对他们度过健康安全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中小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 也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也日益增多。如何让学生在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会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学会处理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他们面临 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指导纲要》,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方案。 二、课程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自救知识,掌握自救自护基本技能,提高自救能力,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意识。 1、通过对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初步形成一定 的安全意识, 活和突发安全实践中正确应对的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并形成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能力。 三、分年段课程目标及内容安排 一年级:校园安全教育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提高一年级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知道在校园中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并能了解在不安全事件发生后,主动处理的方法。
二年级:意外伤害教育(交通安全,紧急求助) 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3、通过对意外伤害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了解防治意外伤害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防治意外伤害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三年级:消防安全教育 课程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学会本领,化险为夷。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学习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四年级: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自然灾害与防治教育 课程目标: 1、体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知道注意安全是有公德的表现。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注意公共安全,不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情。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初步了解有关的预防自然灾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3、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护、自救。
五年级:禁毒教育,国防教育 课程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图片的故事,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2、通过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使小学生初步掌握国防基础知识,学会简单的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四、课程实施: (一)实施方式: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午会、班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 演练等方式,采用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可以运用广播、校园电视网、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与公共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邀请有关人员来校进行全校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二)教学策略: 1、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 2、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和事故的能力,形成尊重生命、爱惜 生命、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3、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的 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方法技能,并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4、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安全成长等有关的问题,通过开展思考、讨论、 收集、模拟演习、角色扮演等多样活动,在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丰富情感体验。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 1、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 2、了解所学的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技能。 3、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合作的能力。 (二)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教师确立评价的项目和方法,由学生对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相互评价:可以是同桌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全班评价,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交流评价。 3、教师评价:教师就学生在交流、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