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484e11ce912f7b7f169e8224e146.png
 a267c29b0f5b8d2886e3d450f98f469.jpg
logo
上海市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Shanghai Xuhui No.1 Central Primary School
封面图
首页 > 历年文明在线 > 创建指标 > III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办学绩效领先 > 教学工作 > 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实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0-09

发文:教研组长

研讨主题:如何利用“随文感悟”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

备忘录:

本学期,学生从小学低年级段升入到了高年级段。从开学来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以及每一次的阅读练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问题——不是无法深刻理解课文含义,就是一段话表述不清楚,且条理性和完整性都有所欠缺。

我们觉得学生在已有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上,初步具备了“随文感悟”的条件;新教材的选文在这方面也非常具有可操作性,重视人文教育,引发学生探究与深思;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初步总结了教学实践经验,以“随文感悟”为抓手,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各种阅读指导,但效果不明显。

因此,在接下来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将以《如何利用“随文感悟”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为课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了使我们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更具实效性,请各位老师事先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充分准备:1、研究学生现有的学情,并加以分析,探索他们对“随文感悟”的需求如何?2、总结自身进行“随文感悟”的方法和手段。3、针对我们的新教材来说,可以从哪些课文入手,互相整合,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随文感悟”教学手段和方法。4、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就“随文感悟”发现了什么问题?让我们从各自的经验和反思中做进一步的整理,互相启发,探询出更多更科学而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随文感悟”的方法和手段,并加以有效运用,希望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希望通过开展团体学习,汇集我们教研组众人的智慧,在教研活动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聆听他人的想法,让彼此的思维火花在柔性碰撞中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夏敏:

今天教研活动我们就围绕《如何利用“随文感悟”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这个主题,充分悬挂假设,开展深度汇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探询“随文感悟”的方法和手段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随文感悟”?“感悟”一词,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是语文教学的突破,把语文的教学重点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转移到对文本整体的感知,领会其人文内涵。我们三年级组的四位语老师一致认为:感悟是对文本、作品内容和内涵的感知和理解,也就是语文教学中通常所说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标》提倡让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学生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会“倾听”语言文字发出的“声音”,在反复的阅读思考中加深理解,有所体验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师、学生、文本都是有感情的,关键是如何使这三者的“情”融合起来。教师是文本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文本的情感是处于静态的,要由老师去点燃、去传递、去深化,学生的情感才能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三年级学生随文感悟的能力不佳,接下来请我们教研组的四位老师充分悬挂假设,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悬挂假设:

张惠惠:

从教材的分析来看,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着重在阅读课文中进行字词教学。进入三年级,语文教材在前两个年级四册教材的基础上,基本是自主识字,走近阅读,教学重心逐步从识字向阅读过渡,教材的难度增加了许多。

使用新教材以来,由于新教材选文量大,又缺少相配套的参考书和练习,使教师几乎时时在备课,刻刻在讨论。加上备课的面特别广,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特别多,涉及的领域特别广,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常常会碰到许多难题和困惑。其中我们感到最困难的就是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设置上。比如:单元、课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与教材的总目标一致?对课文的把握是否与教材的总体思路一致?学生对教材的感悟体验怎样的程度才算是符合基本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堂上的引导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到位?由于新教材仍偏重于文选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化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对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在把握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操作中,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在教着有所区别的内容,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这一切虽然给优秀的教师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对语文教师个体的完全依赖,如果教师的语文能力和教学水平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那么就不可能产生适当的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成为我们教学中始终存在着的难题。

欣喜的是新教材的选文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很有时代气息,学生们非常喜爱。担忧的是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大容量的教学怎么完成?我们最初使用的教材是由市教研室组织上海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验课题组编写的实验教材,一册书有79篇现代文,55篇选诵选背的古诗文,教学容量相当于原教材的3倍。而且课文后没有任何训练题,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它更象是一本语文课外读本。另外教师手上与学生一样也只有一本语文书,什么参考资料和教辅资料都没有,这对于一向依赖于教参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些困难,我们的教师茫然过、抱怨过、怀疑过、观望过,可这一切都阻止不了我们对语文教学探索的热情,大家清楚地意识到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策略、新的课程文化正展现在我们面前,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随波逐流不行,因循守旧也不行,袖手旁观更不行。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区教研员的切实指导下,在课改兄弟学校的团结协作下,我们深切地感到:二期课改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因为新教材的实施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减,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不仅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而且在认知方式、学习策略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如果没有真正领会二期课改的精神,始终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施文娟:

从学生认知能力来看,学生学习本册教材的基础是:已识记1023个汉字,了解1281个词语,初步接触了各种形式的句子,阅读课文(122)及配套课外阅读材料(245),总计367篇。学生在二年级时的识字量、词汇量和阅读量已接近或已达到以往三年级的水准,但是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却没有重点进行训练。

夏敏:

从学生的年龄段来看,三年级学生都是些八九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阅历比较少,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往往不会特地留心,更不会去寻找某一件事件背后的内在原因。这也就限制了他们的感悟能力,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又缺乏间接的知识获取,当他们面对一篇篇课文或课外的阅读篇目时,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感想”了。或者,有些小小的触动,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肚子里知道,倒又倒不出来”。

陆培贤:

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或能力来看,作为一名三年级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仍按过去的方式,把识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就会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就会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如果教师按照随文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不理想,就还要找找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他人教学中的优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每天的教学得失。

夏敏:(过渡)

通过各位老师分析了随文感悟效果不佳的种种原因,我们看到:既有教材内容难度的增加,又有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够,还有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或是教学能力的欠缺。那我们如何解决呢,请各位老师就这方面继续悬挂假设。

张惠惠: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和主要媒体,是课程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仔细比较一下新旧教材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是以“生活主题”来组合单元,重在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生活化的语言实践。它由原来的以文体知识为主的教材体系,转变为以阅读能力为主线的体系,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教材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给师生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往往比较多地关注文体的异同和学生可接受的实际能力。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我们对整组教材重组、相关教材重组、单篇教材处理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教研组内单元新课、复习课、拓展课、试卷讲评课等的开展,都较好地体现了教材处理的多样化。但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碰到问题最大的就是关于新教材的汉语知识体系和写作体系的缺乏。新课标这样提出: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随文?如何掌握适度?哪些是有用的?这些问题还是困扰着教师们,特别是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新教材中基础知识如何落实,表达系列如何连贯等问题确实给他们的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为此,我们各备课组在各年级做了一些归纳整理,对各年级的知识要求做了一些较为明确的要求,便于我们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参考使用。不管怎样,我们觉得教材的各有侧重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因为教材并不是终极目的,它只是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过程的获得,学习经历体验的载体。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和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的因素。课堂教学不能仅着眼于怎么教,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突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的重构。老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例如:形声字、词性、短语、句型等,虽然在新教材中没有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单列出来,但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在课堂上,在练习中适时地传授下去。因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汉语,而是运用汉语。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我们不要求让学生强记,只要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运用就可以了。我们始终相信: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内化的过程,像聚沙一样由少到多、慢慢累积的过程。

另外,关于写作,新教材中虽然也没有专门的训练体系,但它非常强调读写结合,强调个体的感悟,强调语言的实践。在每篇课文、每个单元后都有一定量的读写结合型的写作实践或提示,给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立足于文本本身进行了一些扩展性、迁移性的写作练习,通过改写、仿写、扩写、创写、看图写话、结合实际谈感想、作评论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写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一类的写作活动很感兴趣,因为阅读往往成为他们写作的一种灵感触发,而写作又常常成为他们阅读的一种有机迁移。在这样一种“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氛围中,学生内在的一种写作欲望与激情被激发出来,成为自主写作的一大动力。

总之,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虽然重要,但毕竟是静态的东西,如何把它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情境中,还必须依靠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化、升华和处理,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

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关键。语文学科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作为一种工具,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能灵活运用这门母语。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同时,语文也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有责任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树立正确的观点。随文感悟虽然看似是较为简单的说话写话练习,但其中包含了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更渗透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学生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是生活阅历的体现。因此我认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随文感悟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一个突破口。

夏敏:

针对学生课外积累的欠缺,我认为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每天阅读半小时做起,教师结合课本,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阅读内容,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孩子的视野。在看完书后,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好词好句”的积累,对感触深的故事内容还可以动笔写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有读有感、读写结合,一定会提高孩子的感悟能力。一个爱阅读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肯定优于不爱看书的孩子。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辅助他们进行阅读,创设条件,积极鼓励,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更多的孩子喜爱看书,和书交朋友,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地去感悟。

陆培贤:

教师在教法上也应该有所提高,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

1、增强意识:要提高学生随文感悟的能力,重在教师平时的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师不仅要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随文感悟的能力。

2、讲究方法:教师对学生随文感悟能力的培养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离开了有效手段方法的使用,能力的培养只能陷入空谈。我们的方法强调的是有步骤,可操作性。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重点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3、明确目的:任何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而上学的训练只能机械的训练,难以收到实效。随文感悟的能力包括许多的能力,如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扩展想象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所以对于每一次的训练,都应有有重点,有层次的训练目标。

4、坚持不懈: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随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坚持不断的训练。教师要把这种训练贯彻在平时每一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年级的分段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随文感悟能力,并注意年级的衔接。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才会呈螺旋式的上升。

深度汇谈(讨论)

夏敏:(过渡)

老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对以上的各种假设也都有所尝试: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整合新教材的内容,编写了新的教案;设计阅读理解的种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丰富课外积累,提高感知理解;多种教法与教材贴合运用,帮助学生进行“随文感悟”……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不明显,接下来我们就对此进行深度汇谈。

夏敏:

帮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如在《天鹅的故事》中,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老天鹅的精神品质,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天鹅的动作描写,让学生深入挖掘这些动作所代表的老天鹅的精神状态和品质。类似这样的方法老师可以按步骤进行:1)理解这些动作或演一演动作2)主要人物是在什么样情况下或出于什么目的做这些动作的。3)这些动作会给自己带来后果4)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张惠惠:

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感悟。此种方法一般用于前后内容关系比较紧密的文本。如《赤壁之战》中,火攻计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与当时曹操的战船用铁索相连这一点有关,甚至是点火的位置也是精心设计,而黄盖的假降与后文的曹操的所见所闻也相互对应(两个“果然”)。这都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是能带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火烧赤壁的经典之处和谋略之高。此种方法一般用引读、串读的方法效果比较好,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找到对应的内容,再进行阅读理解。

陆培贤:

帮助学生运用课外的阅读资料来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此类违章一般比较精炼,学生根据现有的文本无法完全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有针对性地搜集阅读课外有关资料,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如《诺贝尔》中教师可以补充介绍诺贝尔在研究炸药的过程中失去亲人,遭受歧视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诺贝尔这种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献身科学的精神。

施文娟:

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课文。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设计想象填空帮助学生理解。如《马拉松》为学生们感受斐力庇第斯热爱祖国,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的精神,可以设计一下填空:

从马拉松一路飞奔跑回雅典报告胜利消息,虽然已是满身血迹,筋疲力尽,但他想到                            ,于是他                           。(怎么做?)

学生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力感悟到主人公丰富的的内心世界领悟,从而更领悟到马拉松的精神实质就是坚持到底。

陆培贤:

通过写读后感来增进学生对整部作品的把握理解。当阅读人文性较强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全文的基础上,一些读后感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中心,升华主题。如《微笑地承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