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有效教研系列活动
一、问题产生与诊断
08学年第一学期,我校开展了“比德杯”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我们语文教研组请来了高永娟、闵晓立两位教研员担任评委。从赛后反馈来看,高老师和闵老师都指出我们老师对教材把握还不够准确,课堂练点设计目的不明确,有效性不够。活动过后,我们语文大组的全体老师展开了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以往上公开课之前,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到处去收集一些较为成熟的公开课教案,在此基础上对几份教案进行整理、拼凑,说白了就是做“裁缝”。这样的备课过程只有支离破碎的“拼凑”,没有深入浅出的“研究”,因此设计出的课堂教学自然会出现不少偏差、疏漏,自然更谈不上高效了。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也就明确了努力方向,就像高老师所说的,要上好课第一步就要研究教材。只有在读准、读深、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设计、打造出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最基础的文本解读开始,学会如何把握好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然而究竟什么才是文本细读、怎样正确的进行文本细读,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讲还是非常模糊的,仅靠个人去读一些相关资料,学习效果非常有限。
因此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语文大组以“细读文本 勤练内功”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化的教研活动,通过专家讲座、个人研读、小组交流、大组学习、能力竞赛等多种形式,针对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希望借助多种活动形式,通过集体的智慧汇聚和个人的学习思考,让老师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老师们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探索与实践
活动的第一阶段,我们以专家指导与个人思考、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习与研究。大组请来了教研员高永娟老师为全体语文老师做辅导报告,帮助老师了解文本细读的相关知识信息,形成初步的解读能力。高老师结合低、高年段的两篇教材《丁丁的研究报告》和《带刺的朋友》深入、详细地对老师们进行指导,让老师们了解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有哪些步骤,以及一些基本的解读策略。专家对文本准确、细致的解读让我们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大家都发觉平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不少教材中值得关注、研究的内容。意识的缺乏、能力的不足,使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了老师们进一步学习的内在需求。
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教研组带领语文教师先以个人为单位研读名家名篇《秋天的怀念》,让每位老师来一次“实战演练”。通过独立的思考、深入的研读,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策略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内化运用、发现问题。从老师们的文本解读稿来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如:有些老师对每个字词进行解释,没有主次取舍,重点不突出;有的老师对文章进行了割裂的解读,忽略了整体的篇章结构……因此,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大组安排每个年级教研组先开展研讨,对老师的细读文本进行交流、学习,利用这个过程相互借鉴、共生智慧,与同伴一起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整理、修改汇总出年级组的文本细读优秀文稿在大组中交流、传阅。这样个人思考、集体研究的过程,为老师们提供了实践、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老师们把对专家指导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对文本细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解读文本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活动的第二阶段,教研组结合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开展了文本细读专项能力竞赛,让全体语文教师对五年级教材《伟大的友谊》进行了解读。大组之所选择这样一个竞赛形式来开展第二阶段的文本细读。一方面是因为有了任务驱动,老师们会更自主、更有效地进行个人的学习和钻研;另一方面在适度的压力之下,更有助于个人潜能的进一步发挥。比赛当天,全体语文老师在电脑房进行“细读文本”,每位老师都认真投入、悉心钻研,对此项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为了确保我们的教研系列活动开展得更为切实有效,比赛结束后大组又请来高永娟老师结合老师们的文本细读做点评。因为,此时专家指导的介入比起先前的理论讲授来说更具实践意义,对老师的指导也更具有针对性,老师们的感受也更为真实、清晰。点评过程中高老师指出有些老师的参赛稿件中,加入了大量的背景资料介绍,这样的资料补充脱离了文本本身;有些老师的文本解读属教学过程阐述,而不是站在为教学服务的角度先行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高老师还结合优秀的细读文稿指导老师如何立足篇章、把握整体,对文本进行整体细读;在此基础上如何注重语言文字内在联系,抓住重点对局部进行细读;以及理清小节与小节、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行大局部的细读等。由于有了前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老师们此次的学习已经由单向的接受变成了与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多老师也向高老师提出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认真听取高老师的指导意见。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学习、研究并没有结束,因为我们对文本进行细读研究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了深化、加强学习效果,教研组又组织老师们观摩、点评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沈建英老师执教的《伟大的友谊》一课,向优秀老师学习如何把握教材、设计教学、驾驭课堂。许多老师说,这系列活动把原本平面的教材立体化了,把文本细读与我们的日常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教研活动真正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效。
一学期的“文本细读”系列研究告一段落,但我们还将在下一学期中继续这一主题的研究。因此,在学期结束前,我们特地组织老师开展了一次座谈会,让大家谈谈收获、讲讲困惑、提提建议。我们还特地请来了徐汇区教育学院科研室科研员杨向谊来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下阶段的活动。
座谈过程中,老师们从对文本细读的理解,自己课堂实践的案,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以及自己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大家都认识到,我们所研究的文本细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学鉴赏,也不是阅读分析,而是基于教学的教材解读,重在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对文章行文特点的深入挖掘,以便为后续的有效教学设计提供坚实的支撑,以此确保课堂教学的正确性和高效率。老师都觉得文本细读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这样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在提高的同时,大家也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需求,如王惠敏老师提出她的困惑是如何对文本的多元性进行正确的解读;俞晶晶老师提出正确把握对文本细读的尺度,既不读得过深也不读得过浅是有难度的;袁昶华老师提出在老师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借助团体的力量把效益提高到最大化等等。此外,很多老师都提出最为核心的问题,即现在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了,但如何把自己读懂的东西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去传授给学生,在操作上还缺少方法,急待提高。这些深层次问题的产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下阶段的研究内容,更反映出了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实践已经老师们已经在这过程中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发现了问题,新的自我发展需求已经产生。
杨向谊老师也为我们下阶段的研究提出了努力目标,即在完成了文本细读的前期准备后,如何帮助老师进行有效的后续运用,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因此,下学期我们还将进行系列化的深入研究,其中重点研究的就是如何自己读懂的东西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去传授给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三、我们的思考
相比以往的教研活动,老师们都感到像这样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教研活动,找到了我们日常教学的症结所在,是扎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教学实际问题的。这样的系列化、综合性的研究,过专家引领、团队合作、个人钻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地将自己读到的、学到的运用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去。老师们都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正在渐渐地影响、改变我们以往的教学习惯与教学行为。
在系列研究中,专家的适时介入对我们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无论是最初的指导,还是过程中结合实践的点评,都非常的及时、有效。老师们总觉得,专家结合我们的解读文本进行点评对大家很有帮助,非常希望在此基础上还能深入进行一对一的进行点评、指导。应该说老师的需求反映出了她们急待自我提高的迫切性。但是事实上要专家一对一地和我们进行个别辅导可能性不大,最可行的方案是让教研组中文本解读能力强的老师来进行文本解读介绍,也可以一对一地交流、点评每一位老师的文稿,这样不仅可以利用教研组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师的自培,而且也发挥了教研组中业务骨干的引领作用。
以上是我们在开展系列有效教研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应该说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需求。因此,我们还将把我们的系列研究延续下去,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