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读准“笳、并州”的字音;理解“骚动、长啸、孤城”等词语的意思
2、能抓住刘琨的表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4、能结合文章内容说清楚为什么刘琨能凭着一曲胡笳曲救下一座城池。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晋阳城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借助题目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出示课题】
1) 从题目入手来进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昨天已经预习课文了,谁能借助课题用一句话简单说说课文讲了谁做了什么。
2)小结:你看,从课题入手,我们很快知道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借助题目引出学习重点。
1) 这里所说的“胡笳”是一种古代乐器,再来读读这个题目,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2) 是啊。今天,我们就从课题入手,了解刘琨用胡笳曲救城的经过,读懂为什么一曲乐曲就能救下一座城池。
二、了解晋阳城被称为“孤城”的原因以及刘琨救城的经过。
(一)、理解课题中“孤”含义,了解晋阳城面临的困境。
1、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特别要关注课题中的这个“孤城”的含义。
【媒体出示地图】
2、为什么要把晋阳城称为“孤”城(在“孤”字下加点)呢?请你读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小节读好。
指导分层并进行概括
3、你现在知道,为什么称晋阳城为“孤城”了吗?
4、齐读第二节,把当时的状况读清楚。
(二)、抓住刘琨表现的句子,概括他救城的过程。
1、了解人物。
2、读课文划句,分清主次。
1)默读2—5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刘琨表现的句子,大声朗读。
2) 交流【出示所有句子】
【随机板书:急、长啸、吹曲、流泪】
3、抓住人物表现的句子,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刘琨救城的经过。
1)配合着读好句子,准备复述:(随机朗读指导)
2)抓住描写刘琨表现的关键内容,联系当时晋阳城的情况和匈奴的反应概括说说刘琨救城的经过。
3)小结:
三、结合文中描写景和胡笳曲的句子,体会刘琨当时的心情,感受描写的重要性。
(一)对比读句,体会写景句子给人的感受。
1、【出示】
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其实,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当时刘琨,男生读:
【出示】刘琨凝视远方,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2、文中这段话除了写出刘琨当时的行为,还写了什么?(环境描写)
(二)结合刘琨的身份,想象他当时的内心感受,理解他为何会发出长啸。
1、结合当时情景讨论刘琨会想什么。
2、交流:
【出示】
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刘琨心想: 。
3、在体会刘琨内心活动的基础上,再次读好句子,理解他发出长啸是因为触景生情。
【板书:触景生情】
(三)结合文中描写胡笳曲的句子,体会刘琨为什么会流下热泪。
1、过渡语引出刘琨想出的计策。
2、读文,初步体会这是怎样的胡笳曲,刘琨流泪的原因。
3、结合情景,想象刘琨吹曲时会想到些什么,理解他为何会流泪。
4、通过情感的迁移,理解匈奴为什么会流泪,体会他们的思乡之情。
四、总结全文,理解“佳话”在文中的含义。布置作业。
1、说说为什么刘琨能凭借一首胡笳救下晋阳城。
2、总结:正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作为守城的将领,刘琨在危急时刻,抓住了敌人的心理弱点,用如此巧妙的方法救下晋阳城,完成了自己的职责。而场战役也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3、课外延伸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像这样利用对方心理弱点来取得战斗胜利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诸葛亮智设空城计、惠文王麦丘之战、安史之乱草人诈敌)
板书: